我国深远海养殖行业规模迅速增加 但相关装备普遍“深而不远”

来源:米乐官方    发布时间:2025-05-10 12:55:11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当下,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正以其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关注。近年来,受益于政策驱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深海网箱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增长快速,养殖设备迭代升级,养殖模式多元发展。但目前,我国使用的深远海养殖装备都会存在“深而不远”的现象,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产业链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深远海养殖是指以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的方式。相较于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拥有水质清洁污染少、海域空间广阔、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对海岸线和近海生态环境的压力等诸多优势。近年来,随着水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的近海养殖模式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瓶颈。在此背景下,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正以其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关注。

  对于深远海养殖种类的选择,需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抵抗较强的洋流;二是具有不停游泳的习性,能充分的利用大的养殖空间;三是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实现大规模海上养殖;四是养殖品种要具有适合加工的特性,以便储藏和流通。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众多关联行业,且依赖于上下游配套产业。该产业链不但包含基础生产环节,例如种苗培育、饲料供应、疫苗研发、专用设备制造等,而且与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相关联,部分休闲渔业行业延伸至旅游业和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全面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形成了一条闭合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组成部分,其能够给大家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创造高品质海产品供应,并且有效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格外的重视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快速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措施。2024年2月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支持深远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近两年,受益于政策驱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深海网箱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增长快速。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深水网箱养殖面积为4398.13万㎡,相比2021年绝对量增长了432.81万㎡,同比增长10.91%。养殖产量为39.33万t,相比2021年绝对量增长了5.61万t,同比增幅上涨了16.64%。

  从地区划分方式来看,浙江、福建、山东、广西、江苏等发展了深水网箱的养殖模式。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主要地区,合计总产量达到了27.52万t,占全国深水网箱养殖总产量的69.96%。而在这其中,福建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11.09万t,占3省深水网箱总产量的40.29%,能够说是深水网箱养殖大省。广东、广西养殖产量分别为9.85万t、6.58万t。

  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头羊的企业,例如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重工等。这一些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深水网箱的养殖方式发展速度快,但是目前深水网箱的养殖产量还只占到了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2.5%,整体规模较小,在全国海域范围内依然没做到全面普及。

  目前深远海养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养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比较高,环境监视测定和管理难度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也更高。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产业链的整合度还有待提升,融资渠道也相对有限。此外,深远海养殖的环境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强环境监视测定和风险管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一起努力。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深远海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上的水准;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深远海养殖装备是深远海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自2017年以来,我国深远海养殖设备的研发技术领域出现了显著提升,研发并设计制造了10余种深远海养殖设施(如重力式深水网箱、大型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开发了数个规模化平台,集中部署于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

  例如山东省已在黄海、烟台、日照设置排布3个深远海养殖渔场,建成全国首座桁架网箱“深蓝1号”,以及“海洋渔场1号”“长鲸一号”等多个海洋智慧渔业培育设施工程。天津德赛集团公司万吨级半潜船形渔场“德海1号”目前被投放于珠海海域,在水下20~100m的深度范围内能战场工作,经过实验,该渔场能够防御17级海上台风。其中福建省连江县目前打造的桁架类深远海养殖网箱产业集群,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深远海网箱养殖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我国深远海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群化

  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和2.4倍。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余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海洋牧场已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有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全潜式网箱“深蓝一号”、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全潜式网箱“深蓝一号”、全球首个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和首个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 “长鲸一号”、万吨级半潜船形渔场“德海1号”、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第一艘养殖工船“鲁岚渔养61699”等。其中“国信1号”自2022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实现全年持续稳定的工业化产出。

  虽然近年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不断迭代升级。但目前使用的深远海养殖装备都会存在“深而不远”的现象。大部分桁架类网箱多位于外部存在海岛、岬角部分遮挡的海域,或离岸海岛周边海域。与普通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距离。大部分桁架类网箱多位于外部存在海岛、岬角部分遮挡的海域,或离岸海岛周边海域。与普通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距离。

  注:表中的离岸距离系指养殖装备所在海域位置与最近的大陆或有居民海岛(镇级以上行政建制,有渔港等配套设施)之间的最短距离。

  深远海与陆地距离相隔遥远,海域环境内部差异明显,使得养殖的鱼虾蟹等种类生活习性千差万别,因此我国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应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适应不一样的海域环境和养殖品种。各个地区要依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情况、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联合企业设计建造了深远海养殖渔场“德海智能化养殖渔场”,该渔场可在水深20~100m的开放水域使用,可以抵抗17级台风,是我国第一个万吨级的智能养殖渔场,渔场构建了以养殖为中心、捕捞为重点、加工为抓手三位一体的深远海产业链发展模式。

  海南省率先在陵水县启动了海洋牧场与5G的融合项目,构建了以5G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海洋渔业养殖新模式。

  广东省凭借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拓出“桁架类深远海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深远海养殖的经济收益。同时在经营模式上放弃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管理方式,而是由有关部门牵头,积极引导渔民创办深水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积极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十农户”和“公司+保价收购+农户”的合作模式。有关数据显示,该模式下渔民收入明显地增加,比未参加合作社的渔民高了20%。

  海南省乐东县设计打造了“普盛海洋牧场”系列网箱,将海洋牧场和大型桁架式养殖平台深层次地融合,以国家级现代休闲海洋牧场标准修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共赢。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养殖模式主要有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模式、岛礁外海生态养殖模式、围栏野化增值养殖模式、网箱平台游弋养殖模式、节拍循环精益养殖模式、捕加融合远海养殖模式、全潜漂浮水下养殖模式、金鲳鱼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方案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稀土协议达成,特朗普:美国能够得到“大量非常高质量的稀土”!泽连斯基:准备好即日起停火!海外稀土价格暴涨,部分品种已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