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

来源:米乐官方    发布时间:2024-08-01 11:46:52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各地正持续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让更多优质鲜活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设施渔业发展有哪些新亮点,今后如何持续升级?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调查。

  早上5点,浙江德清县禹越镇的鱼塘陆续热闹起来。投料机一开,鱼群“挤”到水面。这里是全省最大的黑鱼养殖集聚区,年产量1万多吨。

  设施养鱼,鱼塘很关键。曾经,尾水不规范排放,一度让黑鱼养殖难以为继。在钱塘村,从业30多年的养殖户高福良没少为这事烦心,“过去养殖密度高,投喂的冰鲜鱼,肉吃得多,水浑得快,需要定期换水。”

  “好水才能养好鱼。”禹越镇农办主任黄飞说,未解决养殖环境污染大、产品的质量下降等问题,当地一直在升级鱼塘设施,推行“生态净养”绿色养殖新技术。

  过去挤挤挨挨的鱼塘变了。禹越镇鱼塘养殖密度从每亩5000尾降低到1800至2000尾,环保型高效膨化饲料替代了部分冰鲜鱼,套养花鲢和鲫鱼,帮助消化残饵。“水质好,黑鱼吃得欢。以前两三年才能养到四五斤,现在一年半就能出塘上市,套养的家鱼也能卖钱。”高福良说。

  尾水如何正确地处理?作为淡水渔业大县,德清从设施和机制两端着手,因地制宜设计“四(三)池三(两)坝”处理设施,连通各个鱼塘;探索“一个养殖户、一条收集管网(沟渠)、一个终端处理”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每个养殖场专人专管。

  在钱塘村的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水中栽植了伊乐藻、轮叶黑藻等藻类,池畔是一簇簇美人蕉。尾水经过沉淀池后,通过由陶粒、炭片、沙砾组成的三道过滤坝,依次进入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处理后的水能循环利用。

  “从1.0版传统鱼塘到2.0版标准鱼塘,再进阶到3.0版生态美丽鱼塘,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有效破解了渔业发展、农民增收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连勇说。

  在新市镇宋市村,7月下旬收完早稻,紧接茬口撒下虾苗。近年来,全村腾退虾田600多亩,引进浙江荷锄归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

  “跟着公司搞稻虾轮作,有赚头!”养殖户车坤山过去一年养两季虾,多年下来田块水质富营养化,青虾发病率高,收成不太乐观。

  “上半年种稻,下半年养虾,优化了时空和资源配置。”公司负责人张培鑫说,“稻虾轮作”让多出来的养分被水稻吸收,优质稻谷和青虾双收,虾塘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专用管网进水、生态沟渠排尾水,池内杂鱼减少,青虾产量提高10%,饲料消耗减少20%。

  生态为底,不断擦亮设施水产养殖成色。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1265个,面积771万亩,基本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覆盖、养殖尾水循环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全覆盖,配合饲料替代率平均达到84%。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今年将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围绕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支持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按照规划,到2030年,将建设完成340个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带动全国池塘标准化改造1700万亩。

  位于山东青岛莱西市的青岛七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里,不一样的规格的养殖池整齐排布,7000多尾墨瑞鳕亲鱼在池中游动。

  “这里最大的种鱼有50多斤!我们的养殖效率是普通池塘养殖的100倍,一亩地可实现百亩地的产出。”公司负责人宫庆礼说。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到2022年养殖水体达1亿多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40%左右。日益完善的现代工厂化养殖设施和产学研融合体系,为优质水产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擦亮水产种业“中国芯”。

  墨瑞鳕营养和经济价值高,但数量稀少,对水质十分敏感。利用工厂化模式,莱西市实现了墨瑞鳕全人工繁育,设施渔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化到了“货架”。宫庆礼说,目前,一个园区内就实现了“产卵—孵化—培育—养成”全周期生产。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池,每年可产出1万斤墨瑞鳕,产值达到50万元。尾水通过管道先后输送到农作物智慧温室、稻田、旱田梯次利用,基本实现水资源全效利用。

  截至目前,我国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83个,其中近10年间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213个,水产新品种培育进展快速。

  在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虎龙杂交斑”是当家品种。“这个品种生长速度更快,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更小,整齐度显著提升。”董事长蔡春有自豪地说,依托现代繁育技术方法和设施,为养殖户提供更优惠的优质种苗,打破了进口依赖。目前,全国60%以上的石斑鱼养殖户都养殖该品种。

  数字化技术与水产种业联动,不仅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还为养殖户提供各项技术上的支持。“优质种苗质量可追溯,不光长得快、个头大、产量高,喂养、换水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每时每刻连线专家。”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马潭路村养殖户金杰介绍,他的罗氏沼虾种苗,来自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良种扩繁基地。

  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副总经理高强介绍,工厂化育苗车间配备各类先进物联网设备,构建了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及虾管家、虾博士小程序,延长服务半径,实现远程渔技指导、在线诊断,打造产品追溯闭环链条,带动养虾农户累计达3000户,户均增收30%。

  从各地看,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产能高、节水节地、污染排放可控、产品的质量稳定,有效契合种业生产和商业化生产需要。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在内陆和沿海水域滩涂养殖优势区,建设152个工厂化集约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带动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1500万立方米。

  “拉网——”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东山农场,活蹦乱跳的加州鲈被打捞上岸,进入暂养池。

  “暂养池可以容纳2万多斤鲜鱼。订单一来,我们就联系活鱼运输车装车配送。”武汉锦绣乐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锦峰说,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鲈鱼,客户在手机上头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可以收到活鱼。

  “水产品讲究一个鲜活。”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介绍,结合发展设施渔业,武汉市在生产基地建立前置仓,提前将鲜活水产品起捕后存在暂养池,与驻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活鱼保活设备和器材。目前,全市9个中心城区,从活鱼起水到送至市民小区,已实现两小时内送达。

  水产品加工设施更完善,鱼儿“游”得更远。锦绣乐园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条条鲜鱼经过打鳞、去腮、清洗等一系列加工流程后,真空包装冷冻保鲜。这几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引入流道养殖和水产初加工设备,一小时能处理2000斤。“我们既卖活鱼,也有宰杀好后的锁鲜包装,按不一样的规格分拣后供应市场,卖得很火。”黄锦峰说。

  去年,公司出产120万斤鲈鱼,全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目前用的是常规冷库,库容1万吨。”随着销量走高,黄锦峰打算明年引入液氮冷冻设备,“虽然每斤冷冻成本要高3毛钱左右,但杀菌冷冻的效率能提升很多,半小时就能冻好出货。”

  “从卖鲜鱼到卖风干产品,价值翻了好几番!”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夏王村胡家湾,德瑶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国刚把一车风干鱼发走。他介绍,合作社养殖的青鱼、武昌鱼,一斤卖7元左右。经过宰杀加工、恒温腌制和风干后,鱼头、中段、鱼尾都能单独销售,一斤卖到20元以上。

  好政策助力设施升级。“针对从事农村水产电商经营活动的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市财政资金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40%,提供最高80万元的奖补。”王文高介绍,补贴大多数都用在支持渔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水产品处理、水产品暂养及增氧、冷链冷库、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以及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交易等。

  近年来,各地不断拓展和提升渔业全产业链,依托逐渐完备的产后加工体系,丰富的水产制品变着花样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福建省闽威实业以鲈鱼和大黄鱼为原材料的预制菜口味齐全,各具特色。公司生产部主任郑其锌介绍,根据时下消费需求,公司采用活鱼处理技术,研制出调味鲈鱼、去刺鱼、烤鱼等系列预制菜;研发各类休闲食品,建设现代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生产线亿元。

  水产加工是连接渔业生产和流通的纽带。2022年我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达到2556.13万吨。“水产品加工有助于解决渔业生产季节性与需求常态化之间的矛盾,熨平供给周期性波动,满足居民对水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食物蛋白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子飞说,近年来,水产品加工设施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要逐步推进有关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为水产品加工提供全产业链保障。

  走进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四级排灌渠道连接一个个稻田。翻涌的稻浪间,鱼塘星罗棋布,鲤鱼、花鲢在水中畅游。塘边生长着盐碱地的标志性植物——芦苇和黄须菜。

  “我们这里地处滨海区域,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如果不泡田,地里会浮起一层白白的碱花。”农场副场长刘双海说,每年1月引入滦河水,冲洗土体表层盐分,4月中下旬排水耙地。今年3月,曹妃甸区在第五农场开展“异位稻渔综合种养”试点,按照3亩稻田配套1亩池塘的比例,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

  带有盐分的水成了鱼儿的新家,盐碱地变身“鱼米绿洲”。“收集起来的稻田洗盐排碱水排入池塘,养殖鲤鱼和南美白对虾,同时套养草鱼、鲫鱼、梭鱼等适生水产品种。”刘双海说,“这种模式养殖病害少,水产品肉质紧实,市场行情很好。现在鲤鱼已经长到1斤半,南美白对虾也长到每斤30多头了,10月底就能上市。”

  “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为洗盐排碱水提供了绿色出路,为防止土壤返盐返碱提供了可持续方案。通过微生物作用和养殖水产经济动物,降低水体碱度,产出优质蛋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么宗利介绍,经过3年跟踪监测,土壤盐度稳定在1.5克/千克左右,水体碳酸盐碱度下降86.3%。利用这一模式改良滨海型盐碱地,每年对虾亩产量可达500斤,耐盐碱淡水鱼亩产2000斤以上,一亩池塘经济效益超3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赢。

  优化设施水产养殖空间布局,确保水产品持续供给,还有待开拓新空间。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按照单个池塘10至30亩、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建设60个盐碱地设施渔业养殖场,促进盐碱地有效治理利用。此外,发展深远海集约化养殖,正在成为未来水产品供给重要的增长点。

  福建福州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乘船出海不到15分钟,两座“钢铁岛屿”映入眼帘,“看!这就是我家渔场。”从事海上养殖20多年的卢统锋自豪地说。

  2020年初下水的海上养殖平台,如同一个倒扣的果篮,有4个篮球场大小,养殖水体达到1.5万立方米以上。“现在可以一键实现智慧养殖。”卢统锋按下电动按钮,眼前长达62米的“庞然大物”开始翻转,潜藏在网箱底部的大黄鱼,纷纷跃出水面,“网笼可以翻转,附着在上面的藤壶、海藻等生物被定期晾晒清除,网眼通畅,鱼儿活动、呼吸更自由,水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距离养殖平台不足3公里,落户了新一代的绿色智能化渔旅平台,设有50平方米的智慧渔业中心,智慧渔业系统通过自主研发算法,建立评价体系,指导生产及运营。“在我们这里,水温、水体环境、洋流扰动、投料数量等数据都被准确记录,成本控制精确到每一条鱼。”运营总负责人许航说。

  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产量39.3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两成以上。到2030年,我国将建设99个以上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推广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等先进的技术与设施装备。

  “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说,从科学技术创新入手,未来还需要多学科进行品种培育、养殖技术、装备设计与制造联合攻关,重视基础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养殖设施和装备与水产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等的适配性研究,加强智能化和智慧化技术在养殖设施上的研发,实现水产养殖装备跨越式发展。

  学会大咖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魏均民:推动平台建设和集约化发展,向期刊强国迈进

  学会大咖谈|中国力学学会冯西桥:发挥学会优势,让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消费者尽享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随着重约1200吨的储罐穹顶升顶就位,我国超大型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升顶。

  日前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气象公报(2023)》显示,青海湖2023年年平均水位为3196.6米,较近十年平均上升1.3米。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渴望最先触摸到知识前沿,做揭示未知奥秘的先行者。然而,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往往烦琐漫长,导致最新研究成果难以及时分享。而预印本平台作为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以开放、共享、快捷的特征,塑造了数字时代学术交流与传播新方式,有利于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日益成为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慢慢的变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迅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届陈景润奖29日在京揭晓,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炳荣的“L-函数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问题和算术量子混沌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聂思安的“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约分支”两项成果入选。

  从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度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6月份,青海电网单月发电量为104.9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量为100.58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历史首次双双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8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国家卫健委29日发布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2023年度参评医院共2062家,县域覆盖率达98.6%。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百姓民生,是推动我们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是很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然而,湿地ECO十分脆弱,一旦受到伤害和破坏,恢复工作可能复杂困难且十分漫长。

  202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26日闭幕。从这届航展能够正常的看到全球航空业的最新趋势:绿色航空技术正引领行业方向,低空经济已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免疫细胞B细胞变成体内的微型监测机器和“抗体工厂”,生产专用抗体来摧毁癌细胞或艾滋病病毒。

  来自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他们都以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在不断扰乱地球的自转,导致每日时长(即日长)变长。

  能不能采取智能化的办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研究,先后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机理模型和多个经验模型。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并且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视测定卫星、陆地ECO碳监测卫星的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ECO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